清明节话遗嘱
清明期间,中华遗嘱库又忙了起来,“每年清明来咨询立遗嘱的人数,都是平常的2-3倍。”据中华遗嘱库庞华幸主任介绍,清明节日会引起大家追忆亲人,扫墓祭祖也会思考生死的话题等,遗嘱也是与生死相关,所以关注的人比平时多一些。
老人立遗产,房子难题有新办法
一位80多岁杭州王大妈哭着对中华遗嘱库工作人员说:“你们能不能帮帮我……”王大妈说自己的老伴走得早,自己有2个孩子,一儿一女,自己也有退休金,生活不算多富裕但也不算缺钱花。但最近因为房子的事,让王大妈头痛不已。原本王大妈早年有3处房产,王大妈觉得自己一个人,房子多了也没什么用,反正都是给孩子的,自己有得住就好了。于是留下一处房子自己住,其他的房子过户给儿子和女儿。儿子、儿媳商量打第3套房子主意。最近几个月,儿子、儿媳告诉王大妈,如果王大妈同意提前过户给他们,他们愿意给到女儿30万作为补偿款。房子到手,儿子却开始翻脸不认账,最开始说是5月份,5月过去说6月份,过了6月份,又说7月份,等过了7月,直接翻脸不认说没钱不打算给了。这时的王大妈和女儿心里很是失望、难过和生气,可也无计可施,懊悔不已。
在中华遗嘱库遇到不少因把房子提前过户给子女,而导致自己失去房子的处决权的案例。不过,现在很多市民会先保障配偶的生活,最后再给到子女。但也有市民担心:“万一我先走了,他再找一个,房子不给回我儿子怎么办。”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表示,《民法典》引入了“居住权”这一概念后,市民既可以通过订立遗嘱的方式确定房产的分配给子女,防止因为配偶在自己去世后再婚导致财产外流,同时也能通过遗嘱设立“居住权”,保障配偶在自己去世以后依然能享有居住权,防止子女提前卖房,可谓一举两得。
00后已开始立遗嘱
随着人们遗嘱观念的变化,遗嘱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,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提前立遗嘱做好财产规划。刚满18周岁的大一新生小红(化名)来到中华遗嘱库上海第二登记中心,为自己订立遗嘱。小红希望把存在银行卡里的2万多元留给自己的一位朋友,她曾在小红最伤心难过时给予了支持和关爱。尽管并没有把这笔钱留给父母,但小红表示,以后挣的钱可能会往这张银行卡里放,如果资产增多可能会重新订立遗嘱,增加遗嘱继承人。小红说,立遗嘱不是终点,而是新起点,以后会更加认真地活着。
17岁的小明(化名)不久前向中华遗嘱库提交了自己的遗嘱,但是他的遗产和常见的不动产、存款等不同,而是他的网络文学作品。“法律规定,16周岁以上的儿童是有权利支配自己劳动所得资产的。”陈凯解释,这些网络文学作品一旦获得影视权,将拥有一位不菲的收入。小明显然是考虑到这些作品的价值,提前做了安排。而他们收到遗嘱的时候也很意外,没想到90后、00后自我管理资产的意识如此之高。而据央视报道,近期一名90后将自己的支付宝、游戏账号等数字财产写入遗嘱。陈凯透露,几乎所有“90后”在写遗嘱时都会将自己的银行存款纳入遗嘱分配中。与其它年龄段的立遗嘱人不同的是,“90后”的遗嘱,支付宝、微信、qq、游戏账号等虚拟财产是“90后”遗嘱中常见的财产类型。陈凯表示,近来年轻人们越来越开始注意自己的数字遗产。而数字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的个人所有的网络权益和财产。个人网络相册、文件、信函和视频等形式都开始成为了现代人的数字遗产。这也是年轻人个性化的一种体现。”他说。
目前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.6亿人,约占总人口的17.5%。自中华遗嘱库2013年启动以来,八年间遗嘱咨询量逐步上升趋势明显,共登记保管了190866份遗嘱。主要原因是老龄化和遗嘱观念的叠加因素,遗嘱观念逐步在国人心中得到广泛认同。尽管如此,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认为,目前中国的遗嘱普及率仍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。遗嘱普及率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,以美国举例,调查显示美国威斯康星州从1929年到1944年期间,有47%的死者生前立有遗嘱。美国加州圣博娜迪诺市1964年去世的市民中,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生前留有遗嘱。1979年宾夕法尼亚州巴克斯郡有36%的人生前留有遗嘱,而这一比例在1987年达到了59%。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,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已经跨过一万美元大关,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,全国法院2017年到2019年一审继承案件收案数117937件、141134件和143580件,可见订立遗嘱的重要性。